工作风采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工作风采>>三育人>>正文

农大基建人——不惧辛劳为校园建设添砖加瓦 用匠心与担当优化育人环境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9日 09:13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在农大校园建设的宏大画卷中,有这样一群默默的耕耘者:他们以汗水浸润土地,用智慧雕琢每一寸空间;以无畏的开拓精神鏖战施工现场,推动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以温暖细致的关怀关注师生需求,为改善校园办学条件倾尽心力。自校院合署改革以来,学校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营造更优的学习、生活与科研环境,他们按照“竣工使用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学校重大基础项目建设,在平凡岗位上践行着不平凡的初心使命。

一、甘为工匠,精益求精建设优质工程

在工程建设领域,质量是基石,安全是保障。农大基建人始终将这两者视为工程建设的生命线,以匠心雕琢每一个项目,力求尽善尽美。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校园工地,高耸的塔吊、堆积的建材与忙碌的工人,在光影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建设图景。此时,贠慧星老师早已出现在施工现场。安全交底是否落实、模架支设是否牢固、套筒连接是否紧密、钢筋搭接是否达标、工人安全绳是否系好…… 这些细节问题,他都一一关注。巡查工地、组织协调会、召开质量安全专题会、办理施工许可证、上报工程进展…… 面对繁重的基建任务,贠老师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近年来校园各个基建项目如期开工、稳步建设、顺利交付。他带领基建科的同事们,用坚守与责任,奏响了重细节、抓安全、保质量、促进度的奋斗凯歌。

拥有二十四年校园基建经验的武海燕,具备扎实的建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专业素养,熟悉基建项目全流程。从工地甲方代表到资料管理员,从工程预算员到财务核算员,她凭借高效执行力、细节把控力、综合协调与协同配合能力,同时身兼数职。从助理工程师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她已参与学校二十余项基建工程管理。她深知工程行业高危,管理需严细入微,容不得半点马虎。对待每项工程,她都秉持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坚守为学校打造高品质建筑的初心。“基建项目上报往往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材料准确无误,需要一遍又一遍复核文字数据;为推动项目早日立项,要一趟又一趟频繁往返省教育厅、发改委和行政审批局等部门进行沟通对接,这就是我们的日常。” 武海燕向小编介绍道。

作为水暖专业的行家里手,吴俊明在基建岗位坚守数十年,见证了学校基建事业的蓬勃发展。他参与建设了19号、20号、22号等多栋学生公寓楼,资环教学楼、实验大楼、崇实楼等教学科研楼,以及家属院棚户区改造、公租房等住宅楼。在项目一线管理过程中,无论昼夜,只要项目出现问题,他总能在10分钟内抵达现场,与监理、施工单位协同解决,绝不让问题滞留 “过夜”。

高芸璐主要负责工程项目资金支付及缺口管理,需要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财务部门进行沟通对接,及时处理支付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身处票据、数据一线,容不得丝毫差错,多年工作锤炼出她严谨细致的作风和金融 “工匠精神”

作为基建科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骨干,董自修、武少赟每天经手的文件资料与施工图纸不下数十份。即便任务繁重,他们对工程品质的追求从未降低。跑工地、验材料、查质量、保进度是他们的工作常态。在工程质量把控上,他们严格审查每一个环节:钢筋的验收、连接,模板的搭建、混凝土浇筑,均执行严格检验程序;从基础的标高测量到主体的防水施工,每个步骤都力求完美;对于材料的把控,他们也毫不松懈,每次材料进场都要经过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抽检,并交送第三方检测公司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严格的检测流程筑牢工程质量防线。

施工电梯封控做得好不好,现场临边洞口区域有没有防护照明,现场人员是否正确佩戴了安全帽,围挡外架是否连接紧固,大风等极端天气塔吊管理到位与否,现场安全管理有没有漏洞等等问题,都是基建团队们时刻关注的重点。他们坚持安全巡检常态化,严守 “安全红线、底线”。

提及项目施工安全,董自修回忆起几个紧张时刻。2022年初,种质资源创新大楼复工打桩,场地渗水严重又逢雨季,6米多深、7200余根桩基施工难度与安全隐患剧增。他迅速组织参建单位现场研讨,攻克难关,顺利完成桩基工程。2021年秋汛,勤学楼、食用菌楼、20号学士公寓楼屋面漏雨,设备、实验材料和学生住宿面临巨大考验。董自修冒雨赶赴现场调研漏雨实况,抽调人员紧急处置,及时化解险情。

在基建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的基建工程结出了累累硕果。近年来,勤学楼、崇慧楼等多项工程荣获了业内殊荣,如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安全产业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项目、山西省建筑业协会汾水杯工程(山西省质量最高奖)、山西省优质结构工程奖、山西省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建筑设计奖、山西省太行杯土木建筑工程大奖等荣誉;改造的太谷校区操场通过中国田径协会的评估验收,荣获国家Ⅱ类田径场地认证,可承办部分项目的全国性运动会、全国田径单项比赛及省市级运动会等国家Ⅱ类田径专业体育赛事。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们对工匠精神的执着追求,是对质量与安全的坚定承诺,更是责任与担当的生动诠释。

二、不辞辛劳,倾尽心力铺就工程坦途

校园建设如同一幅宏大的巨作,每一笔勾勒都凝聚着无数心血,而农大基建人正是默默执笔的绘者。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工程建设的征途上披荆斩棘,用汗水与担当照亮校园基本建设的漫漫征途。

在太谷校区新建食堂综合楼施工现场,武少赟老师紧盯梁柱核心区钢筋绑扎作业。为确保项目按期完成,灰土挤密桩施工时,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督促施工单位增加资源投入,实现日均打桩超 400 根,仅用 20 天便完成 8000 余根桩基工程,最大限度减少对师生的影响。“这些桩基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我们对师生的承诺。” 武少赟说道。

作为业务骨干,武少赟曾牵头负责学校崇慧楼(综合实验楼)建设工作。该项目不仅是推进山西省乡村振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科技支撑,也是服务晋中国家农高区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平台,更是学校建设规模最大、投资额最高、建设标准最严的智能化绿色建造项目。在地基基础施工阶段,面对工期紧张、任务繁重的双重压力,疫情封控、人员调配、机械管理和环保要求等难题,时刻如同高悬的利剑,容不得他有丝毫懈怠。他主动加强与施工方的沟通协作,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最终完成一万多平米的地基基础工程;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后,他科学规划施工工序,仅用半年时间就顺利实现主体封顶,持续刷新 “建设进度条”。谈及这段经历,武老师的眼神中满是成就感。

跟随着董自修老师一同推开基建科办公室的门,他工位上摆着的一摞摞装满工程资料的文件盒格外显眼。董老师介绍,在项目建设全流程中,除严谨监督施工环节外,工程前期手续办理更是重中之重。以龙志楼建设为例,因涉及资金拨付,施工许可证需在一个半月内办妥,这远超常规办理周期,给他带来巨大压力。为攻克难关,他争分夺秒 —— 白天奔波协调属地管理单位跑手续,晚上挑灯研读资料,最终仅用一个月就完成施工许可证办理,成功突破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为项目顺利开工奠定基础。翻看这些工程资料,董老师对校内请批、材料报送、监管平台申报、辅助材料准备、评审会筹备等审批环节的内容如数家珍。白天,他扎根施工现场,紧盯材料验收、质量检查和进度推进;夜晚,办公室的灯光常亮,他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中完善工程手续、整理材料。

董自修老师担任龙志楼(种质资源创新大楼)项目负责人时,在地基处理的关键阶段,连续 120 余天驻扎工地。他耐心安抚工人情绪,严格督导施工作业,高效协调各类物资,最终顺利完成桩基工程。黄河农耕文明博物馆项目建设期间恰逢属地疫情防控,施工困难重重。这座承载着传播黄河农耕文明、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使命的建筑,每一步推进都充满挑战。董自修老师顶住压力,沉着应对,积极与各方沟通协调,探寻最优解决方案。两个多月里,他日夜坚守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并肩作战,最终让这座凝聚着文化与希望的博物馆顺利交付学校。如今,农耕博物馆已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和特色研学基地。

不论在施工现场监督,还是往返于管理单位处理项目建设手续,他们都如同不知疲倦的蜜蜂,辛勤地忙碌着。学校115周年校庆前夕,46000平方米的太谷校区操场改造项目工期紧迫。武少赟勇挑重担,倒排工期,以工地为家,在封闭管理期间与施工人员同甘共苦。他争分夺秒推进工程,最终确保操场在庆典前顺利开放,为校庆献上一份厚重的礼物。董自修老师在负责种质资源创新大楼建设时,孩子尚在襁褓之中。然而,他毅然将对家人的牵挂深埋心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无暇享受家庭的温暖。在处理崇慧楼土地手续期间,属地正值疫情封控,他独自在外,克服重重困难,频繁往返于区自然资源局、北城区、东关村等单位,全力推进土地问题沟通与手续录入工作。杨月芳老师同样在校园建设中展现出非凡的毅力与担当。在办理土壤健康实验室及实训中心项目前期手续时,她穿梭于山西省政务大厅、太原市行政审批局、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之间,无数次沟通协调、反复修改材料。当终于第一时间拿到项目规划意见、净空审核意见时,她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这些繁琐手续的背后,是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耐心编织蓝图的真实写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共同勾勒出校园建设的美好图景。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于工作繁杂、工程量大、细节琐碎、工期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经常通过“五加二”“白加黑”“牺牲假期”等方式来推进项目建设。“每天起早贪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整个基建科工作人员精神的生动写照。在校园建设的征程中,无数农大基建人舍弃了与家人相伴的温馨时光,牺牲了个人的休息时间,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为校园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青蓝相继,团结一心共建美好校园

校园,是师生们学习和生活的家园。在这里,不只有武海燕、武少赟和董自修等农大新基建人,还有一批砥砺前行、励志传承的老基建人。他们如同接力赛中的选手,将责任和使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他们始终将师生的需求放在心头,用智慧和勇气、担当和奉献攻克难关,为校园的美丽蝶变贡献着力量。

王秋生老师是老一辈农大基建人的杰出代表。他曾先后担任勤学楼和崇慧楼的项目负责人。在崇慧楼建设初期,由于项目选址位于校区之外,土地手续办理远比校内土地更为复杂。面对这一难题,王老师主动牵头,多次与自然资源局、北城区、东关村沟通协商土地问题,全力推进征地划拨工作。在太谷区区委、区政府等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最终顺利完成土地审批手续,落实了建设用地。2023 年退休后,他没有选择安逸的养老生活,而是以基建老兵的身份,义无反顾地接受返聘,投身于崇慧楼、食堂综合楼等工程建设,继续为校园建设发光发热。安治川老师同样令人敬佩。2018 年从供电中心退休后,他返聘至学校基建工作岗位,勤学楼、20 号学士公寓楼、崇慧楼等工程现场,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在电力相关工作上,无论是现场强电、弱电、临电管理,还是与设计院对接优化设计图纸,他凭借精湛的专业能力与丰富的经验,成为众人认可的权威。两位老师始终秉持着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师生打造更优质学习生活条件的初心与使命,不仅坚守在工程建设一线,还积极发挥 “传、帮、带” 作用,时常教导年轻同事要 “细抠” 工程建设细节,传承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得益于王秋生、安治川两位老师的言传身教,武少赟、董自修等新一代基建人在校园工程建设中,始终将师生需求放在首位。在新建宿舍楼工程中,他们主动深入学生群体,广泛收集意见建议。从采用单向透视玻璃保障隐私,到合理规划洗漱区干湿分离设计;从精准确定插座安装高度,到科学布局床铺位置,每一个细节都充分吸纳师生反馈,将人性化理念融入施工全程。

在综合教学楼设计阶段,他们同样积极与师生代表展开深度交流,全方位考量使用需求。根据不同教学场景,精心规划阶梯教室、普通教室、语音教室、实验室的数量与规模,合理优化功能分区,致力于打造舒适便捷、符合教学需求的现代化学习空间,用实际行动诠释对校园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近些年,校园环境改善了好多,教学、生活、科研条件真的有了质的飞跃!”漫步校园,常能听到师生们这样的赞叹。这些话语,让每一位参与校园建设的工作者倍感欣慰。在他们心中,学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师生共同的家园。改善师生的生活、学习与教学环境,是他们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而师生们由衷的认可,正是对他们日夜付出最珍贵的褒奖,也是激励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

时光的车轮缓缓滚动,见证了学校建设的辉煌成就。自“十四五”以来,学校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了勤学楼(综合教学楼)、崇慧楼(综合实验楼)、龙志楼(种质资源创新大楼)、20号学生公寓以及崇本楼等5栋建筑面积13万余平米的教学科研、办公住宿项目,新增建筑面积较“十三五”期间增长了5.5倍;持续优化校园功能布局,目前有在建面积5万余平米的24号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综合楼项目2项,并且都将于今年和明年初陆续交付使用;围绕校院事业发展需要,科学谋划了土壤健康实验室及实训中心、太谷校区新建25号学生宿舍楼、龙城校区新建研究生宿舍楼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项,建设面积超过15万平米,其中土壤健康实验室及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已列入山西省高校基础设施提升“十五五”重点支持项目,此外还有致力于解决太谷校区基础条件薄弱、线路管道老化等问题的太谷校区育人环境功能提升项目1项,为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蓄积了充足后劲,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硬件设施的弱短板正在持续不断地得到强支撑,这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项目落地,不仅是学校基本建设成果的有力见证,更是全体农大基建人辛勤付出的丰硕回报。

在学校建设的漫漫征程中,他们只是众多农大基建人的缩影。这群校园建设的无名英雄,如磐石般默默坚守岗位,以辛勤汗水浇灌希望,用无私奉献诠释初心。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以脚踏实地的行动,为学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他们以匠心为笔、汗水为墨,精心勾勒校园新貌,铸就校园建设的新辉煌。相信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的明天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